秋风起,燥气生,如何通过饮食调养身心?记住"润、燥、暖、收"四字口诀,便能轻松应对秋季养生难题。
润:滋阴润肺,白色食物当家
秋季对应肺脏,《黄帝内经》言"肺主秋",此时需重点润燥。白色食物入肺经,银耳、百合、莲藕、山药等食材堪称"天然润燥剂"。例如银耳莲子羹,银耳多糖可修复黏膜损伤,莲子心碱则能镇静安神,搭配枸杞同煮,既润肺又明目。数据显示,连续食用此类食物一周,口干舌燥症状可缓解60%以上。
燥:少辛增酸,避开燥热陷 阱
"秋不食姜"的古训暗含科学道理。辛辣食物如生姜、辣椒会刺激呼吸道黏膜,加重秋燥引发的咳嗽。此时应转而食用酸味水果,葡萄、柚子、山楂等富含有机酸,既能促进消化液分泌,又能收敛肺气。现代营养学发现,山楂中的黄酮类物质可降低血管炎症,特别适合"三高"人群秋季食用。
暖:温补脾胃,激活身体阳气
虽然秋燥明显,但"秋老虎"余威仍在,此时需避免生冷食物。羊肉、牛肉等红肉富含左旋肉碱,可提升基础代谢率;南瓜、小米等黄色食物则能健脾养胃。推荐一道改良版羊肉汤:加入白萝卜片同煮,既能去除膻味,萝卜中的芥子油又能促进胃肠蠕动,实现"温补而不燥"的平衡。
收:收敛阳气,为冬藏打基础
秋季养生重在"收",饮食需遵循"早咸晚甜"原则。早晨喝杯淡盐水,可补充夜间流失的矿物质;睡前食用桂圆、红枣等甜食,能安神助眠。药膳方面,可将黄芪、当归与老鸭同炖,其中黄芪多糖可增强免疫力,当归挥发油能调节女性内分泌,为冬季进补打下基础。
从润肺的雪梨汤到暖胃的羊肉汤,从增酸的葡萄到收敛的糯米,这四字口诀既承载着中医智慧,又融入了现代营养学原理。当超市的南瓜堆成小山,当葡萄架挂满紫玉,不妨用这些应季食材,为家人烹制一桌养生盛宴。记住:最好的补药不在药店,而在秋日的餐桌之上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