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北京持续强降雨天气中,故宫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三层汉白玉台基上,1142个石雕龙头同时“吐水”,形成“千龙喷水”的磅礴景象。雨水顺着台基沟壑奔涌而下,从螭首口中喷涌而出,水雾飞溅间,朱墙黄瓦与雕梁画栋在雨幕中若隐若现,仿佛穿越时空,重现紫禁城昔日威严气象。
故宫排水系统堪称古代工程奇迹。地面整体呈北高南低、中间高两边低的坡度,雨水自然向两侧分流。台基上的1142个螭首不仅是装饰,更是精密排水口。雨水先流入地面暗沟,再通过龙嘴排出,暗沟与明沟交织成网,最终将雨水导入内金水河,再经护城河与外金水河等水系相连,形成完整排水体系。故宫保留的古代雨水沟长度超15公里,其中暗沟占13公里,沟渠宽窄深浅依雨季降水量设计,确保无论雨量多大,地面均不见积水。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时,故宫未受内涝影响,而周边地铁站出现倒灌,足见其排水系统的强大。
螭首作为传说中能吞云吐水的神兽,被用于排水口设计,既具实用功能,又寄托古人防火、镇水的愿望。暴雨中,龙头齐喷水柱,宛如群龙共舞,既排洪又似向天致敬,彰显皇家气魄。与故宫排水系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国内部分现代城市在暴雨中常显狼狈,新修路面积水没过脚踝,抽水泵轰鸣不止,而故宫地面却无水洼。这并非现代技术不如古代,而是古人将排水视为建筑命脉,靠地形、材料和结构设计解决问题,反而做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。故宫排水系统历经六百年未换零件、未大修,至今功能完好,印证了“东西做结实点,后人能少折腾”的老匠人智慧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