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暑假,重庆龚玲军家迎来13个外甥,留下200个水饺一顿的“成绩”、半扇猪肉的采购记录,以及满屋子的欢声笑语。这场持续五年的暑假团聚,成为国内家庭文化变迁的生动注脚。
为应对“吃货团”,龚玲军每天用扁担挑着上百斤菜回家,两个冰箱塞满食材,猪肉直接买半扇,鸡蛋按30个一顿消耗。妻子莫女士算过账:下馆子一餐要花1000,在家做饭虽一天买菜花费200至800,但加上水电燃气费仍更划算。孩子们的“斗力”远超想象:一箱24瓶饮料一天喝光两箱,15杯奶茶轻松耗资两三百,夜宵能吃25斤鱼,出门游玩需动用三辆车。为节省开支,龚玲军很少带孩子们下馆子,转而研发“家庭版美食”:用半扇猪肉包200个水饺,将夜宵鱼汤熬出餐馆风味。孩子们也懂事配合,外甥女龚靖怡说:“我们吵架不过五分钟就和好,因为知道舅舅舅妈照顾我们不容易。”姐姐妹妹们并非“甩手掌柜”,她们隔三岔五用货拉拉送来物资:200斤猪肉、240斤西瓜、18箱牛奶堆满客厅。龚家两层小楼里,4张床、2个沙发和满地铺盖,见证了18口人的拥挤与温暖。外甥们挤在一起赶作业的夜晚,龚玲军常坐在楼梯口听他们嬉闹:“听着叽叽喳喳的声音,虽然吵但特别安心。”
这种传统大家庭的团聚模式,在国内当代社会愈发珍贵。当城市小家庭趋向核心化,龚玲军却用五年时间编织出一张亲情网。他的视频账号“宇宙舅舅十六个外甥”吸引百万粉丝,网友留言:“这才是真正的‘富养’——用爱填满孩子的童年。”面对“为何不嫌麻烦”的质疑,龚玲军的回答朴实动人:“我小时候,舅舅用自行车驮我去赶集,那份被宠爱的感觉记了一辈子。现在我有能力了,也想让外甥们记住舅舅家的夏天。”随着最后几个外甥乘车离去,龚玲军开始拆除客厅的地铺。他摸着磨损的扁担笑道:“明年暑假,这根扁担还得继续上岗。”妻子莫女士则翻出手机里的账单:“今年电费涨到一天七八十,但看着孩子们长高变壮,值了!”这场持续五年的暑假团聚,折射出国内家庭文化的深层变迁。在物质丰裕的时代,亲情不再局限于纽带,更体现为责任与陪伴的传承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