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省新能源累计并网容量突破8000万千瓦,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大省在绿色转型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。这一成就涵盖海上风电、陆上风电、光伏发电及生物质发电等多领域,其中海上风电以1250万千瓦的规模居全国首位,相当于每年节省标煤1087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93万吨。
结构突破:多能互补的绿色版图
广东新能源并网容量中,光伏发电以5750万千瓦占据主导,陆上风电与生物质发电分别贡献620万千瓦与480万千瓦。海上风电的跨越式发展尤为瞩目,自“十四五”以来连续4年年度新增并网容量超100万千瓦,2024年阳江漂浮式示范项目投运全球最大双机头机组,青洲六项目实现单体百万千瓦并网,刷新省级纪录。
技术革新:从试验场到产业升级
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首创“1+N”试验场模式,在珠海桂山建立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检测体系,突破远端测试技术,形成全球最大检测能力。其建设的实时仿真平台与风光水智能调控平台,实现新能源并网预测准确率超96%,并完成13个机型建模,支撑大电网稳定性分析。此外,储能技术多点开花,建成国内首个电厂侧储能直控、高压级联式储能调频等示范项目,培育全国最大储能调频服务市场。
服务升级:数字化赋能并网效率
新能源并网服务全面数字化,业主可通过线上平台提交申请,流程透明可查。截至7月底,平台已受理项目700余个,总容量超9800万千瓦。广东电网计划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,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,保障新能源“应并尽并,能并快并”。
政策驱动:分布式光伏与“油改电”齐发力
省级层面,东莞发布分布式光伏行动方案,目标2025年底装机达300万千瓦,强制8%以上项目配建储能;梅州完成52个重卡“油改电”项目,年省成本1.2亿元,单车减排显著。同时,广东将新能源发展纳入省政府工作报告,2025年计划新增电源装机3000万千瓦,推进惠州太平岭核电二期、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等工程,完善绿电交易机制。
生态效益:从海岛到山区的绿色实践
在粤北乳源,水光储微电网实现山区“零碳”供电,电压稳定率达99.997%,带动农产品电商增长45%;在汕头练江,政企联动建成110千伏变电站,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.97%,助力印染产业智能化升级。三门岛等海岛通过100%新能源微电网,彻底告别柴油发电,年电费支出降低50%。
从技术突破到政策赋能,广东正以8000万千瓦为起点,加速构建“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”的新型能源体系。这场以新能源为主角的变革,不仅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绿色样本,更彰显了经济大省在“双碳”目标下的责任与担当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